【规划解读、编制说明】关于《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编制说明

    发布时间:2021-04-20 08:03
    【字体:打印


    就《来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编制说明如下:

    一、《纲要》编制情况

    20203月以来,县发改委精心组织通力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专家编制组结合各部门、各乡镇关于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和前期研究成果,聚焦十四五时期来安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了11个专项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于7月份形成了“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8月上旬,编制组赴我县实地调研座谈听取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意见9形成《纲要》初稿910日,书记组织召开了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务虚会。根据会议精神,编制组对《纲要》框架和初稿进行了大幅修改。1020日,杨县长带领发委负责同志京与编制组对接,对《纲要》编制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此后,编制组对《纲要》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11形成《纲要》征求意见稿11下旬,根据县发改委征求的各部门、各乡镇的意见建议,编制组对《纲要》进行了进一步精准修订。期间,编制组多次邀请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各方专家把脉会诊,不断优化发展思路、细化发展目标、实化发展举措。122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宣传部长余爱军组织28家县直单位和12个乡镇召开《纲要》征求意见座谈会,123日编制组对我县再次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进一步吸纳各方意见基础上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最终于2021114日经县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形成了目前的《纲要》

    为科学、精准编制我县规划建议,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的重要讲话精神,我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起草过程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我县于20198月、20205月、6月、7月、8月、12月及20211月初分别组织召开了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两代表一委员”、专家、人才等人员参加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座谈会、研讨会,听取各方面各阶层“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重点以及对我县“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建议。818日在县政府网站开辟专栏,组织开展了“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全面征求网上意见建议,强力推进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期间,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通过留言、邮件等形式对我县规划建议踊跃建言献策,有关部门从中整理出具有针对性、实际性、可操作性意见建议40余条,涉及了教育、交通、城市建设、招商、人才、文旅等各个方面,规划建议编制组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同时纲要》进行了修改完善。   

    、《纲要》框架内容

    目前的《纲要》征求意见稿按照篇章结构安排,82780节,含指标、项目专栏8,其中正文7万字,总体上分为三大板块。前言和第一为第一板块第二篇至第七篇为第二板块,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化改革和安全发展,部署项重点任务八篇为第三板块,制定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于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1.发展基础。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十四五”高质量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总结为七个“力”:聚力谋发展、争先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致力强支撑、蓄动能,科技创新欣欣向荣奋力推改革、拓空间,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大力塑形象、促协调,城乡建设更显品质全力控源头、严治理,生态环境愈发秀美倾力补短板、惠民生,发展成果普惠全民。特别是经济总量实现超额翻番,2015年全省第44位,跃升至2019年全省第24位,是过去五年全省进位最快的县之一,五年的发展也赢得了众多荣誉与肯定,获得了一系列国省级荣誉称号。第二,困难矛盾很大,追赶跨越、争先进位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与周边同类县市区的发展差距比较明显2019年全县经济总量仅相当于滁州市县域经济均量的91%天长的59%、凤阳的78%,南京六合区的62%、浦口区的78%,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因素叠加影响,财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指标完成还存在困难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为52.7%,比2019年滁州市、安徽省、全国分别低1.83.17.9个百分点。

    2.面临形势。从机遇和优势看国家战略机遇叠加,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特别是南京江北新区、滁州“大江北”协同发展区的加快建设,将重塑区域地理经济格局,为来安充分发挥突出的区位优势,借势登上“南京快车”,跑出追赶跨越“加速度”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产业变革加速兴起,后发优势更加明显,特别是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加速演进为来安产业发展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加快技术迭代创新,在未来竞中抢占先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有利契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内需支撑更为有力,我国经济稳定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为来安充分依赖国内大循环优势,不断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深入挖掘内需潜力,开拓强大国内市场,实现追赶跨越再出发提供了巨大空间;改革创新夯实后劲,加速起飞势能增强,近年来来安招强引优成果丰硕,项目建设势头强劲“两区建设”齐头并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县上下形成了锐意进取、加快发展的好势头、好氛围、好趋势,为未来五年加速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

    从挑战和制约看,一是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二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形势比改革开放以来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严峻复杂;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未来在产业承接和产业链分工协作、高端资源引入等方面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县域间的经济争先进位将成为一项全面竞争、相互赶超的系统工程四是自身短板制约明显,全县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除与周边同类县市区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外,调优结构、做强产业需要不懈努力,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土地紧、融资难、人才缺等瓶颈急需破解,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

    (二)关于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十四五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保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安徽省和滁州市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与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深挖区域一体化、深度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红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高水平打造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沪苏浙产业疏解转移最优承接地,高质量建设实力强、城乡美、生态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美丽新来安,做亮唱响 “美好安徽第一印象金名片,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开创美好来安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在实现两个更大中走在全省前列,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开好局、起好步。特别是按照延续继承和创新提升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定位:

    ——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充分发挥“安徽东大门”独特区位优势,聚焦东向发展,全面对接南京,主动作为、率先接轨、争先进位,强力推进产业东接、投资东引、要素东来、服务东借,在深度融入“大江北”、无缝对接长三角中展现更大作为、彰显更大担当,把来安建成全省对接沪苏浙的前沿门户和“黄金码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以顶山—汊河省级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为引领,聚力抢先机、当先锋、创样板、树标杆,率先实现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设施联通、产业融合、生态共保、服务共享、要素对流,为全省推进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提供样板和示范。

    ——沪苏浙产业转移最优承接地。强化优质承接载体建设,健全产业配套协作机制,拿出最好资源、集成最优政策,突出定向招商推介,强化错位承接、高端承接、链式承接、集群承接,积极承接上海非大都市功能疏解和苏浙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努力打造长三角投资高地和高端产业转移最优承接地。

    2.基本原则。提出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五项原则,与中央建议保持一致。

    3.发展战略。立足县情、把握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相统一、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统一,深入推进实施战略。包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催生经济发展强劲动能;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建设全省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深入实施开放共赢战略,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争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深入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全面奏响民生幸福乐章。

    4.发展布局。坚持整体推进与集中集约相结合的原则,统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布局,围绕打造现代产业主阵地、城乡融合样板地、开放合作新高地目标,形成一区引领、两城动、两区共进、两镇提升、三带齐振、多点支撑的全县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总体格局。

    ——一区引领。高质量推进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率先实现与南京江北新区的深度融合、同城化发展,打造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南京都市圈生态智造新城区、宁滁同城化融合发展先行区,发挥融入大江北的主平台作用。

    ——两城驱动。坚持都会标准、精致理念,高水准推进来安精品县城、汊河科技新城两城同建,大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特色塑造,形成全县两大综合性发展核心区,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双引擎。

    ——两区共进。按照产城一体、园当城建的理念,全力推动来安、汊河两大经济开发区两区共进高质量发展,加快扩区升级、腾笼换鸟、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提升集约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构筑工业强县主战场。

    ——两镇提升。突出打造半塔、水口两个重点中心镇,全面提升基础功能和人居环境,增强人口吸纳力和产业承载力,推动产镇融合发展,强化以城带乡,提升对全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三带齐振。积极构建县域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带、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带,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互动、带间共振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带。

    ——多点支撑。因地制宜地统筹推进其他一般镇建设,找准发展定位和路径,强化集聚农村生产要素、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首位功能,增强镇域实力,彰显各自特色,打造新型城镇化重要节点。

    5.发展目标。锚定到2035远景目标,按照全省两个更大目标要求,今后五年要在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基础上,力争实现“6222”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全县经济总量突破600亿元,奋力冲刺全市第二、全省前二十强,跻身长三角区域城市2方阵,争当滁州乃至全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排头兵、新时代美好安徽跨越式发展新标兵。具体包括:

    综合实力实现新的更大跃升,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元,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增加值达150亿元左右,服务业占比达到5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9%以上,来安、汊河两大开发区分别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250亿元。

    提出“6222”目标主要考虑经济总量突破600亿元。了解,十四五期间,安徽经济年均增速初步安排在6-6.5%左右,滁州市7.5%左右安排十三五期间来安经济年均增速均高于全1.3个百分点左右,据此十四五期间增速初步安排9%左右,2025总量有望突破600亿元。另外,滁州市提出到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2019年来安经济总量占滁州市的11%左右,按照到2025年全县经济总量占滁州市的12%来测算,也是600亿元。2019来安人均GDP 75893,虽然超全省平均17397元,但仅占长三角平均水平的72.3%。经初步测算,预计2025来安人均GDP12万元以上,可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5%

    改革创新迈出新的更大步伐,发展动能更加强劲。科技创新对提升产业链水平、产业竞争力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主要科技指标进入全省先进县市行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3%,高新技术企业突120家,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省市级专精特新业达到11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力争达到5,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达到18家,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10个,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力争创出更多来安经验来安模式·安心营商环境全面形成。

    开放合作实现新的更大突破,发展空间大幅拓展。顶山-汊河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示范性成果,初步形成与南京江北新区同城化发展态势,创新资源对接引进、产业发展协同共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利用外资总量保持全市第一。

    城市功能实现新的更大提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以上。来城与汊河新城功能更具完备两跨三纵五横道路网络基本建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趋完善。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绿色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绿色发展生态本底进一步夯实,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国家和省考核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83%;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15%

    人民生活获得新的更大改善,民生福祉大幅增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1以内,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1岁,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脱贫成果巩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围绕以上发展目标设置了大类35项指标经济发展11项、创新发展7项、共享发展8项、绿色发展5项、安全发展4),其中:预期性指标有26项,约束性指标有9项。

    展望到2035年,全县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突破1300亿元,比2020年翻两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以上,综合实力迈入全省县级前10;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来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城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与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基本建成现代化皖东明珠城市。

    6.重大举措。“培育重大产业、打造重大平台、实施重大项目、开展重大行动”为抓手,集中力量破题。

    培育重大产业。紧扣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紧抓三重一创政策机遇,依托产业基础与优势平台,深入实施百亿特色产业、百亿知名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打造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化工、高端文具礼品、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五大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医药包装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660亿元以上,其中新能源产业(含动力电池、光伏、风电等子产业)产值突破26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含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零部件等子产业)、新型化工产业(含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医药中间体等子产业)产值均突破150亿绿色农产品深加工跻身百亿产业。

    打造重大平台。紧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开发区扩容升级为依托,高站位谋划筑造一批高能级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和重大科技孵化平台。到2025年,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先行启动区建设初具规模,来安经济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汊河第二片区投入使用;来安、汊河双创产业园一期运营初具成效,二期项目建成运营;创建众创空间4家、科技孵化器2家,孵化场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研发机构)达到7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研发平台全覆盖。

    实施重大项目。高擎项目为王大旗,发挥项目压舱石”“助推器作用,以高水平项目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新兴产业强链”“建链,长三角一体化、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短板等,高标准引建一批关全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全面提升发展支撑力、产业竞争力、民生保障力和风险抵御力。十四五期间,全县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4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5个,实现到位资金600亿元以上。

    开展重大行动。紧扣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持续推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大力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建链行动、上云用数赋能行动、人才招引行动、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农产品加工园区提升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提质行动、营商环境双对标学习提升活动、 “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美景美食美购在来安”等行动。

    (三)关于未来五年的重大任务

    即第二篇至第七篇章,是《纲要》的主体着眼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制约因素,推动实施一批重大任务。

    1.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引育发展新动能,营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新生态,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构建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产业更为发达的实力来安,共筑现代化强劲活跃增长极。包括:打造皖东科技强县、做精做优先进制造、提质扩容现代服务业、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2.扩大开放合作,拓展高质量内外发展新空间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对内深化合作与对外扩大开放并进,积极对接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高水平开放带动高质量发展。包括:坚持高水平对标、高效率承接、高质量融入,以顶山—汊河省级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为引领,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分利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教创新资源,拓展与合肥都市圈合作的深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和企业国际化发展。深入开展招大引强,提升“引进来”质量效益

    3.突出协调共进,构建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包括优化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宜业宜居精致城市加快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力和人气聚集力,打造各美其美的特色小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域打造宜居宜养宜游美丽乡村。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高标准推进数字来安建设。

    4.厚植绿色底蕴,塑造美丽来安生态环境新优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争创全生态文明示范县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本底和生态环境优势包括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推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5.推进共建共享,奏响幸福美好生活新乐章坚持惠民利民导向和公平享有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包括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让居民享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扩展社会公共服务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健康来安建设,高水平建设文明来安;织密社会治理防护网优化社会治理格局

    6.增活力保安全,统筹推进深化改革和安全发展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包括打“来·安心”营商环境品牌、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打好农村综合改革“组合拳”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最严要求、最实作风抓好各项措施落实,筑牢安全基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和安定有序,包括全面推进法治来安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来安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关于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即第八篇。从组织保障、资源保障、监督评估方面提出相关举措,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包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做好规划监督评估

    解读单位:来安县发改委;

    联系电话:0550-561247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