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概况信息 > 志说来安

2019年来安年鉴

来源: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作者: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阅读:发布时间:2020-06-22 08:52字体【  

    来安县地处皖东,位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核心层。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称建阳县。后几易县名,至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定名来安县。全县辖12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面积1498.6平方公里,人口48.7万人。

【国民经济运行】2019年,来安县地区生产总值3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3.6%、11.3%、1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7:49.4:42.9。完成财政收入34.2亿元,完成税收收入28.9亿元,占财政收入的84.6%。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均增长10%,产品销售率保持在99%以上的较高水平。全县工业用电量12.52亿度,增长16.0%。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952户。

【创新发展】创新平台功能优化。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汊河经济开发区双创产业园先后投入运营,创新平台研发孵化功能不断完善。创源文化、经纬模具获批市级数字化车间,全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8家、市级15家。成功举办对接大江北“来者皆安”高层次人才交流论坛。联科水基同中国工程院蹇锡高院士签订共建院士工作站协议书,拟申报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引进国家级人才3个、博士16名、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人才引进、院地合作实现新突破。茂兴精密和润达溶剂获批“滁科贷”500万元,发放各类科技奖补资金2200万元。全县新增授权专利79件,高新技术企业达52家。

制造业竞争力增强。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比重达9.1%和10.6%。德鸿机件获批安徽省新产品,全县省级新产品达5个、工业精品1个。新增入规企业34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3家、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4家。亨通橡塑、安迈达两家企业成功挂牌省“专精特新板”,全县总数达6家。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工作,新增鑫力新材料在“新三板”挂牌,快来防水、科来兴实业等13家企业在省股交中心科创板挂牌,直接融资4080万元。新申报图强文具“TOCHAIN”为驰名商标,新申请金禾实业为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新申请“来安花红”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服务业贡献力提升。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3.5亿元,同比增长10%。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加快,中国文具产业示范区实现产值15亿元、增长5%;南京湾商贸物流产业园实现销售额4.8亿元、增长16%。新增限上企业22家,总数达119家。金瑞大酒店、万城国际综合体投入使用,金太阳商业综合体建设接近尾声,蓝天白云项目加快建设。池杉湖湿地公园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滁州桃文化旅游节、环江淮万人骑行大赛、华东苗圃交易会、第三届国际观鸟周等系列活动。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6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1亿元。

农业发展基础夯实。全县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5家,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51亿元,增长10.8%。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28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349家。开展“劝耕贷”工作,放款183户,放款金额6689万元。流转土地面积达50.3万亩。7.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成功承办第三届全国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全年收购粮食26万吨,完成14000吨地方储备粮轮换工作,“智慧皖粮”“放心粮油店”“主食厨房”建设完成,通过全国粮食库存数量质量大清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稳步推进。

【协调发展】城镇建设有序推进。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县城,人防指挥中心联合体和永阳商务中心等项目稳步推进,来安县城城市功能逐步改善,城市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金禾公园、顿丘公园、三里河公园、人工湿地公园建设完成,驾考中心、客运中心和清流市场等建成投入使用,建阳南路、二里桥、三里桥拆除重建,顿丘大道、党校新校区、杨庙干渠、老城河、党校河、二里河、三里河、北大堤河等项目有序推进,水域生态环境逐步优化。有序推进老城区改造,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138套,765户农村危房改造全部建设完成。税务小区和同济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建设完成,小区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完成《来安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2030)》编制工作,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乡村振兴全面实施。高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11个、有机垃圾资源站8座、村庄垃圾集中点1299个、有机垃圾堆肥点78座、可回收垃圾回收站(点)142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1个,年均无害化处理率达98%。有序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完成3324户常住农户卫生厕所。铺设污水管网230公里,梯次推进污水处理。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建的8个省级、3个市级中心村,完成工程项目的80%。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全面加快交通、旅游、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基础设施功能逐步完善。滁宁城铁(来安段)全线动工。来安至舜山公路改建工程竣工通车,乡镇建制村道路“畅返不畅”整治工程全部完成,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建设完成304千米,来六高速、滁天高速、345国道来安至釜山段和F001来安至大英段等项目有序推进。全面启动61千米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来安红岭段和北部旅游道路建设。来河防洪工程、水口闸拆除重建和5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项目进展较快,防洪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开放发展】重点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涉企证照通办”机制,实现涉企证照事项“一门、一网、一次”办理。开设“长三角一网通办”前台受理专用窗口,实现在线收件、实时审核和资料异地共享。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功通过农业农村部第三方评估验收,130个改革村实现“产改”分红村数53个,累计分红318万元。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完成造林面积25394亩,森林抚育70000亩,创建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6个、省级森林长廊示范段4千米。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县级机构改革。以“两包三单六贯通”为核心,加快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整合县乡两级医疗信息化系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有序实施;先行先试“智医助理”,为智慧医疗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巩固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成果,成立县城市管理委员会,开展联合执法行动40余次,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向乡镇延伸,“城管+公安”联勤执法成效显著。

有效投入持续扩大。抓好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工作,来安•幸福里、兰浦城新材料和晶科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签约落地。全年实现市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156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8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新开工59个、投产27个。96个省亿元以上项目开工、竣工和投资完成率均超序时进度。

园区转型升级加快。着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谋划布局“一心两片”的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两区紧紧抓住“科技、人才、政策”三个关键,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园区产业转型升级。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获批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实现产值29.4亿元、增长15%,税收9100万元、增长26.2%。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汊河二片区项目有序推进,平台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多项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累计盘活空闲土地661.6亩,空闲厂房 17.3万平方米。两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15%。

【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数据在线监测,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从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推进污染物减排,严格落实年度减排计划,全年大气削减二氧化硫60吨、氮氧化物150吨,水削减化学需氧量2000吨、氨氮180吨,圆满实现序时目标任务。

污染防治强力推进。实施保卫蓝天战,燃煤锅炉淘汰、重污染企业环保搬迁、建筑施工扬尘整治、秸秆禁烧等20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全部完成,PM2.5、PM10分别下降5.3%、4.7%,优良天数比例上升为75.8%,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升。打好碧水攻坚战,推进来河达标治理工程建设,对2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开展排查整治,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工作,来河水口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年度考核要求,获省150万元水环境生态补偿金,水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推进净土持久战,全面落实“土十条”,强化土壤环境综合监管,启动全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共设置详查点位370个,土壤污染防治扎实开展。

【共享发展】脱贫攻坚持续加力。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421.9万元,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新建到村特色产业扶贫项目25个,实现收益266.16万元。开展农技培训2650人次,上门指导1502户。开发公益就业岗位吸纳贫困劳动者356人,发放岗位补贴217.75万元,认定扶贫车间12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35人,贫困户“造血”能力持续增强。严格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发放资助金380.9万元。舜山镇六郎村、施官镇龙山村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圆满完成578户1269人年度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降至0.16%。

社会保障继续加强。拨付各类民生工程资金9.3亿元,资金拨付率100%。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25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提高到585元,发放城乡低保金6836.6万元、农村五保金1263.6万元,农村五保分散、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人、650元/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永阳幼儿园、特教中心二期建成投入使用,职高新校区、实验小学新校区、四中扩建工程建设进展迅速,高考本科达线率为59.21%。33个村卫生室维修改造完成,县中医院成功申创二级甲等中医院,新城区医院建设序时推进,基层医疗设施加快完善,全民健康卫生服务有效提升。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共接待群众38.7万人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400多场次,完成“送戏进万村”143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