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概况信息 > 人文历史

大刘郢 红色村庄

来源:县政府 阅读: 发布时间:2017-03-30 07:41 字体【  

抗战时期淮南津浦路东8县新四军

历史研究会(党史研究室)联谊会

(盱眙 . 黄花塘)交流材料

 

大刘郢   红色村庄


大刘郢位于来安县半塔 镇东北20华里左右的一个名不经传的自然村庄。穿越时光隧道,在上个世纪40年代,它见证了新四军二师的历史。19431月,二师师部迁至大刘郢。从此,大刘郢便声名鹊起,登上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中占有“红色”一页。如今的新四军第二师师部旧址大刘郢,她与半塔保卫战旧址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大刘郢是一个相对较大且偏僻的村庄,有住户六七十户人家。整个村庄分为前郢、中郢和后郢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自然村庄。大刘郢村庄大而散,总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以大刘郢为中心,外围还有南滩、东滩、西小郢、河头、肖郢、良郢、山坂子几个自然村庄。这几个村庄的住户大多是从苏北逃荒过来的穷人,民风淳朴,忠厚老实,大多比较拥护新四军的抗日主张,期盼能过上太平稳定的生活。

二师师部选择了大刘郢

1943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和中共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从苏北盐阜地区转移到淮南(皖东)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二师决定,将师部在盱眙县黄花塘的驻地腾出,让给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使用,二师师部由黄花塘迁出至来安县的大刘郢。二师师部为什么会选择大刘郢呢?这主要是基于当时的战略需要来考虑的。1、大刘郢距离黄花塘约15华里,有利于保卫军部及华中局首长的安全。2、能够与军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投入战斗。3、大刘郢村庄及其周围地域空旷,便于大部队驻扎和行动。4、大刘郢这里居住的大都是贫苦农民,党和新四军在这里群众基础好,大多拥护党和新四军的抗日主张。

二师师部及机关进驻大刘郢

第二师师部进驻大刘郢后,师部几位主要领导人和重要的机关暂借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屋使用,其他机关和直属部队则自己动手新建营房和驻地。

二师师部机关和淮南区党委(中共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简称)机关先后在大刘郢以及附近的西小郢、东滩、肖郢、山坂子等处建了千余间草房。为了召开会议和丰富干部战士以及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师部和区党委在南滩用毛竹搭架,建了一座可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淮南大众剧团经常在大礼堂内排练演出,每周基本上都能达到一场演出。

罗炳辉师长住在后郢小竹园旁的两间自建的土墙草房里。房子的东面有一荷花池,还有一块菜地。罗师长和夫人张明秀闲暇时喜爱自己动手种菜,他最喜欢种大白菜和西红柿,他种的西红柿又大又甜,不仅改善自家的伙食,而且还经常送一些给战士食堂。

谭震林政委住在中郢一位农户家里,这户人家主动腾出自家最好的三间青砖小瓦结构的平房。这里既是谭震林的住地,又是政治部和淮南区党委机关的办公场所。

新四军第二师直属医院设在后郢到东滩之间,二师卫生部长宫乃泉兼任院长并亲自操刀主持外科手术,医院有住院部、手术室和冰窖等,科室较全,医术精湛,远近闻名。陈毅代军长曾三次到大刘郢二师医院治病疗伤。

二师供给部设在后郢的一户农户家里;学兵连驻大刘郢村以西的肖郢、山坂子两个自然村庄;二师电报室设在西小郢;二师兵工厂设在大刘郢西北远离村庄的河头,这里离大刘郢约3华里,是一片绵延起伏的山岗。二师军工部工务科长吴运铎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曾任兵工厂厂长,带领二师战士制造枪弹,在这里成功试制枪榴弹,为二师武器装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2年秋,《新路东》报印刷厂在大刘郢东的陈家砖井建成,《新路东》报由原来油印改为铅印。194441日,《新路东》报改名《淮南日报》。1944125日,《淮南大众》创刊发行,这是一本以农民群众为主要对象的不定期刊物。同时,《淮南党刊》也在这里创刊发行。

新四军第二师师部进驻大刘郢后,使这个偏远散乱的村庄换发了生机,这里的军事训练、文艺演出、各种会议、学习班、研讨班等等活动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新鲜空气。大刘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二师师部和淮南区党委在大刘郢

1943年2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淮南(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内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撤销津浦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统一成立中共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简称淮南区党委)。二师政治委员谭震林兼任书记,刘顺元任副书记,罗炳辉为委员。淮南区党委驻大刘郢,统一领导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内的党政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团结带领根据内的的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同时也在大刘郢成立,二师师长罗炳辉兼任淮南军区司令员,二师政委、淮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兼任淮南军区政治委员。淮南军区统一领导津浦路东、路西两个军分区。

二师到大刘郢后,一边开展整风运动,一边抓紧军事训练。要求部队认真学习延安留守兵团经验,开展群众性的练兵运动,要求干部战士学好过硬本领,熟练掌握射击、投弹、土工作业等五大技术。罗炳辉师长还经常给干部战士讲解麻雀战术、梅花桩战术以及自己创造发明的战术防线。战士们都亲切地称这种防线叫罗炳辉防线。

1943年秋冬季节,第二师机关及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师部各部门的干部战士都积极响应,纷纷组织在驻地周围开荒种地。据时任大刘郢村主任吴佩钦回忆,二师师部机关和直属部队的干部战士把周围的空地、荒滩、山坡都开垦出来,种上适时蔬菜和粮食,获得很好的收成。部队先后开荒种植近千亩。

1943年,二师全年的生产总值达2800万元,收获粮食31000石。在大生产运动中,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府还组织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来安县杨言德合作社、骆腾云互助组、陈明山互助组、黄中宝互助组等就是当年涌现出来的合作运动和生产运动的模范,为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改善根据地军民生活、迎接战略反攻等创造了物质条件。

1943年,特别是下半年,二师主力部队主要设在津浦路西地区,对日、伪、顽采取攻防结合的作战方针,并对其实施有力的打击,有力地巩固和扩大路西根据地。二师五旅长期在淮北和苏北地区战斗,有力地配合兄弟部队打击了敌人,发展和巩固了淮北和苏北抗日根据地。路东地区主要是地方武装担任作战任务,重点保卫军部、华中局和淮南地区党、政、军机关的安全。1943915日,中央军委决定,谭希林第七师代师长。随即谭将六旅十六团带走加强七师,十七团改为五旅十五团,六旅番号撤销。在近两年多的时间里,二师各部队紧紧依靠根据党组织、抗日民主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积极开展攻势作战,夺取桂子山、奔袭平塘、雷官集、占鸡岗等战斗的胜利,巩固了淮南(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较好地完成了对西防御、向东发展的战略任务。

新四军第二师师部和淮南区党委以及淮南军区在大刘郢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纪念先烈,打造红色记忆

新四军二师抗日战争烈士纪念林位于大刘郢西北侧。

2010年,在滁州市、来安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来安县人民政府和滁州市林业局共同投资10余万元,在半塔镇(原邵集乡)大刘郢村原新四军第二师直属医院附近的烈士墓地修建了“新四军二师烈士纪念林”。纪念林面积8500平方米左右,呈正方形,一条宽敞的水泥路贯穿纪念林东西,中央建有供人们凭吊的水泥广场。纪念林内苍松翠柏,鸟语花香。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安葬70多位新四军干部战士,其中就葬有新四军二师四旅第十团参谋长王凤岐烈士。为纪念这些为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抗日烈士,来安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此修建纪念林并立碑以示纪念。“新四军二师烈士纪念林”碑名由原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亲笔题名。

2011年春,来安县人民政府正式将“新四军二师烈士纪念林”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4年1030

撰稿:吴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