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概况信息 > 人文历史

第一章 人物传

来源:来安县政府作者:管理员阅读:发布时间:2018-11-01 16:54字体【  

    刘 恕 (1915.4~2004.11) 出生于来安县新安镇七里村。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交际副官,从事青年学生工作,负责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长沙招生委员会工作。历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副官,延安救济总会会计科长,中共中央南方局财经委员会秘书长等职。1947年9月在香港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赴瑞典、芬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等国开展双边贸易谈判工作。1961年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商务参赞,党组成员,分党委书记。1973年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商务参赞,党组成员。1983年8月任国务院海关总署副署长、党组成员。2004年11月22日逝世,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

    王业美 (1922~1988.3) 祖籍山东,中共党员。1978年8月至1982年5月任中共来安县委书记。他上任后就深入农村搞调研,了解《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即“省委六条”)贯彻落实情况。当他听说烟陈公社魏郢生产队暗中搞包产到组成效显著但却受到县委批评后,立马来到魏郢。通过座谈他了解到,1978年春节过后,魏郢生产队在落实“省委六条”、推行“一组四定”(作业组,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工分)过程中,队干部和社员认为,分组耕作,在克服干活大呼隆、加强生产责任制等方面是一大进步;但是由于它不联系产量、物质利益体现不出来,还是调动不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工分也很难评,提出不如干脆包产到组。而县委则认为,它超越了“省委六条”的相关规定,必须立即收回,否则要犯方向路线错误。在巨大压力下,公社党委默许魏郢生产队“瞒上不瞒下,先干一年再说”。王业美在现场听了又看了,他动情地对队干部和社员说,你们的大胆行动我支持,只要能多打粮、老百姓有饭吃,就是好办法,出了纰漏我担着。同年年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先后对魏郢的经验作报道,肯定他们的做法。

继魏郢生产队包产到组后,1978年秋,来安农村改革又出现新情况——十二里半公社前郢生产队干部社员要求包产到户。王业美召开县委常委会,会上他介绍了前郢生产队干部、社员的强烈要求,建议县委批准前郢生产队作为包产到户试点。但是,常委会上没有一个人支持他这个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王业美既没有放弃自己的意见,也没有强行要求常委会通过这个建议,而是宣布以自己个人的名义批准前郢生产队搞包产到户试点。为了防止将来出问题连累别人,他特地关照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将此决定记录在案。就在这次会上他动情直言:“现在老百姓为了能吃饱肚子,迫切要求包产到户,希望我们能替他们做主。古时那个唐知县尚且表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难道我们共产党的县委领导还不如封建社会的唐知县!”

     王业美发现,虽然推行了责任制,但还有许多家庭因缺乏劳力、资金,未成年子女多,不懂科学技术而贫困。经调查全县有5319个贫困户,占全县农户6%。王业美提出,既要给“冒尖户”锦上添花,也要给贫困户雪中送炭,要把扶助贫困户作为完善包产到户责任制重要内容来抓。在试点的基础上,1981年来安县委作出开展扶贫工作的决定。经过一年的努力,来安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据相关部门统计,县扶贫办1981年初确定的第一批3229户扶贫对象,到年底已有60%以上初步解决温饱,少数已迈上致富之路。1981年9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题为《来安县干部包干扶助困难户》的报道,并配发“爱富帮贫”的短评。1982年春,来安县被评为全国扶贫先进单位,王业美应邀赴北京开会,并在会上介绍经验。1983年9月21日,《北京周报》用英、德、日3种文字发表题为《扶助贫困农家》一文,向国外介绍来安农村开展扶贫工作情况。

   王业美本来设想用5年左右时间,使全县现有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但是,在他调离之后,扶贫工作也随之淡出来安农村改革的发展进程。

1988年3月14日,王业美突发冠心病逝世。噩耗传来,来安县3000多农民自发赶到滁州,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为他送葬。

    王业美在来安任职不到4年,离开来安已有20多年,然而,来安人民没有忘记他,在谈到他时,总是充满着赞叹之情。

     郑 芳 (1922~1990) 原名郑学良,来安县新安镇人。1939年4月参加革命,194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历任班长、科员、副科长、科长、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合肥市财务局长、合作社主任、市政府党组成员,省财政厅、省财委副科长、科长、副处长,省计委副处长、处长、副主任、党组成员,滁县地区革委会常委、生产指挥组组长,巢湖维尼纶厂第一副指挥,巢湖革委会副主任,省物价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等职,为安徽经济工作做出较大贡献。1983年7月离休。离休后,被聘为国务院物价委员会、国家物价局驻安徽物价特派视察员。

陶 萍 (1926.5~1982.8) 生于来安县,原海军青岛水警区副参谋长。1940年2月参加革命,194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东野战军七纵队十三师五十七团六连排长、海军青岛基地海测处测量科长、海军北海航队测绘大队长等职。战争年代参加过无数次战斗,多次荣立战功,解放战争期间在攻打国民党王牌部队74师的战斗中光荣负伤,荣立二等功。1953年作为优秀干部被选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先后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并合影。

    曹玉模 (1929~2000.10) 生于来安县水口镇,作家,编审。少时读私塾,1945年毕业于来安初中,1948年毕业于当涂刚直高中,1949年在新华社及新华日报社与南京联合举办的新闻干部培训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芜湖皖南日报社工作。

1953年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处女作《两朵红花》获全国青年创作奖。1956年加入华东区上海作家协会。1980年初,在安徽省文联《清明》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及小说组组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调中国作协安徽分会任专业作家。1984年任安徽文学院副院长。同年,出席全国第四届作家代表大会。1987年当选合肥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同年,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到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访问。回国后,写了20多篇散文向国人介绍异国风情。1993年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953年以来,共发表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20篇,短篇小说106篇,散文、诗歌、杂记等250多篇,剧本7部。影响较大的作品有《收割的时候》《扩社的日子里》《拖拉机开来了》《七月的长江》《青草湖边》《春天并不遥远》《远去的鼓声》《寄情长江泪》《追踪的爱神》《莽莽凤阳山》《故乡的酒河》《情爱大书院》,其中《远去的鼓声》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取名《鼓乡春晓》。

顾有德 (1932.12~1979.9)来安县半塔镇人,小学文化,中共党员,民兵英模。历任村民兵排长、公社武装部长、服务部经理、手联社主任等职。自幼受到家庭良好的熏陶(其母亲是市劳动模范、二哥为烈士),养成吃苦耐劳等优良品德。工作服从组织安排,任劳任怨。1953年,来安谣传“水鬼毛人”,企图破坏中苏关系。为稳定民心,他带领民兵昼夜巡逻,从不计较个人报酬。1960年,他带领全排民兵建设烈士湖水库,抢晴天、战雨天,工程进度快,质量好,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任务。当年,被评为滁县地区劳动模范。1960年秋,境内石匠山一带经常有狼群出没,有时狼窜到半塔街上,闹得民心不安,他多次组织民兵冒着生命危险进山围剿狼群,打死打伤10多只野狼,最终赶跑狼群,为地方除了一害。196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他光荣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亲切接见,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一枚,纪念册一本。国防部奖励他半自动步枪一支,子弹50发。

张继荷 (1955.8~1998.8)女,生于来安县三城乡,农民。1998年8月24日上午8时,她到离家不远的二级灌溉进水池的石阶上洗衣服,临近池边,突然发现先己而来的邻居、74岁的俞老太不慎跌入水中,她迅速扔下手中的衣盆,奋不顾身前往抢救,几经拽拉,将俞老太抱到岸边,由于用力过猛,加上汛期水满,脚下淤泥、青苔打滑,自己重重地摔在池边的石阶上,身体沿着45度斜面的石阶滑向深水池中。由于肺部呛水、后脑骨摔裂,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上午10时许,光荣牺牲。

    张继荷一生,孝敬老人,团结邻里,夫妻恩爱,教子有方,生前曾两次受到县妇联表彰,被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家庭多次被评为文明户、新风户。2000年,被滁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滁州市第三届精神文明“杰出人物”。2004年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张继勇 (1959~2002) 生于来安县广大乡。1978年10月参军,中共党员。1984年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由于作战英勇,战绩突出,被集团军授予一等功臣。1985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功臣”光荣匾一块。同年7月,由班长提升为排长。1988年任“硬骨头六连”连长期间,多次出席浙江省暨杭州市和集团军、师、团先进代表大会,被评为各类典型和标兵20余次。参加重大演习10余次。1990年被三总部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被南京军区评为“优秀基层干部”,并出席国庆41周年观礼,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军队最高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等接见并合影留念。1992年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学习期间参加院组织学习讨论会获奖并受到嘉奖。1994毕业于南京陆军指挥学院。1995年2月任第一集团军第一师一团副团长,中校军衔。1998年在石家庄现代化管理学院学习,结业后被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杂志社聘为特约记者。同年,担负全军训练改革和演示课目10余次,其中有4个课目被全军推广并写入教范和条令。另外还拍摄教学片3部,编写工作、学习体会5万余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前线》《中国国防报》《浙江共产党员杂志》等刊均先后刊登他的事迹和照片。1999年转业到杭州市公安局江干区公安分局任副团职调研员。2002年9月病逝。